-
山东梁山文圣拳风采(梁山县文圣拳研究会)
2019-09-20 08:47:34
梁山,中国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武术传统悠久,门派种类繁多,习武之风盛行,让这里成为闻名全国的武术之乡。天道水浒,大义梁山,塑造梁山人侠肝义胆、豪迈雄壮性格的正是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武术项目。深受儒家思想和水浒文化影响的梁山武术,讲究忠义,崇文重武,而将文武结合最好的莫过于文圣拳。
文圣拳又称文圣功、五步架、杜家拳、长寿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文圣拳是由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将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与唐朝皇族李元霸后代所习的文功静坐养生之法相结合,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因文圣拳的传承分支众多,导致各地称谓不一。为便于传承与发展,在1982年的国家武术挖掘中,取“武中文功、武以文成”之意将其定名为“文圣拳”,并被国家体育部门正式采用。
后杨楼,梁山文圣拳的重要传承地和传播中心。在这个有着“中国专用车摇篮”之称的美丽村庄,秉持工匠精神的后杨楼人,造专用车是一把能手,打文圣拳是一把好手。走进位于村内的梁山文圣拳传承保护中心,杨尊行、杨奉柱、李若现等传承人正聚在一起,研究文圣拳武学文化,商讨文圣拳传承大计。多年来,他们与其他老拳师一直致力于文圣拳的传承与保护,先后成立了梁山文圣拳传承保护中心和梁山县文圣拳研究会,为促进文圣拳武学的弘扬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溯文圣拳在梁山的历史,后杨楼人倍感自豪,因为就是他们的祖先把文圣拳带到了梁山。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后杨楼人杨延贵最早将文圣拳传入梁山,他在文圣拳大师杜恒信的精心传授下,习得了文功和武功全部心法,尤其擅长杨家六合大枪、岳家绝命奇枪、九路梅花大刀等拳术兵械。此后,文圣拳便在梁山大地扎根生长,并在周边的济宁、嘉祥、郓城等地广为流传,从学者日众,高手辈出。
文圣拳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其拳学思想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依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本能。
文圣拳自诞生以来,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留着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以及二次呼吸和二次发力的独有风格。它以天之阴阳与地之刚柔变化规律为准则,演练时处处讲究阴阳变化,连绵不断,一气贯通。文圣拳以意导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其科学合理的架式,对于习练者意、气、力、形、神的修习要求,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常练此拳可以内壮肺腑、外强筋骨、畅通经络、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文圣拳主张以文统武、以武载文、文到武成,体现出松沉自然、古朴稳健、刚柔相济、圆通浑厚、简捷实用的特点。文圣拳有文功和武功之分,文功指的是静练,也就是静功,武功指的是动功,也就是拳架。其动静结合的拳架功夫,将意念、呼吸与肢体运动相互结合,调息导引、外动内静、阴阳互变、奥妙无穷。
在功法上,文圣拳按照人体阴阳五行理论,以内练肝脏之气、外练四肢根节为主,起到练气增力、防病祛病、涵养精神的作用。在练法上,文圣拳讲究粘、沾、连、挤、推、托、靠、钻等,手法多变、快捷实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技击特点可以概括为:侧身击打,化打一体;瞬间近击,得机得势;守中用中,争夺空间;整体发动,入位夺位;沾粘连随,挤跟靠打;神定势严,稳准狠衡。
梁山文圣拳历代拳师以开放的拳学思想,突破门户之见,兼收并蓄,勤修苦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功法演练体系,为文圣拳这一武术瑰宝增添了新的光彩。梁山文圣拳不仅保留了宗师杨四海原传拳法,也保留了宗师杜恒信所传杜家拳法,其在梁山一带的拳法内容主要包括:活步实步头趟母架、二趟架、飞龙架、二十四式等基本功法,以及单操、散手、对练套路、实战技术等。器械主要有九路文圣大刀、杨家大枪、六合大枪、跃步奇枪、剑术、刀术、鞭术等。
头趟架是文圣拳的基础和精华,有“一部头趟架走遍全天下”之说。头趟母架由三十二个主要技击和养生动作组成,是从大枪、大刀、硬弓的实用动作中演化而来,其拳架均整严谨、流畅自然、刚柔相济、松沉有度。它简单实用、适应性强,将技术隐藏在意识中,不露痕迹、似有似无。头趟母架的步型是由骑马动作的步型转换而来,如立马步、骑马步、交错步等,这些步型在外型上并不复杂,但稳定性、灵活性较强,能更好地稳定重心、调整虚实。拳法中的掌型、捶型是由握枪、粘枪、搬弓、拉弓、劈刀、托刀的手型演变而来,要求松活自然、握而不实。头趟母架在练习时要求思想集中、精神放松、心平气和,充分体现了文圣拳古朴、自然、平衡、意气的特点。
活步头趟架是文圣拳拳法体系中的主要拳路,是在头趟母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将文圣拳特有的活步、击步、连击步和头趟母架原有的动作、步法有机结合,从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头趟母架丰富的内涵,使之具有松静沉稳、缓柔流畅、刚劲瞬发的特点。活步头趟架有两种演练形式,一种以技击为主,一种以松柔为主。以技击为主的演练形式动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将各种技击步法与组合实用手法串连在一起,体现了拳法的内功,是以实战技击为目的的练习方法。以松柔为主的演练形式称为长寿活步架,动作松柔缓慢、大气自然,以活步为主要步法,将动作在弧形运动轨迹中自然连接,体现了文圣拳养练结合的特点,是以养生得功为主的练习方法。
二趟架是由步法带动身法、手法进行较快运动的拳路,体现了文圣拳内劲、内功所产生的巨大威力,给人一种不可战胜之势。练习二趟架必须有良好的头趟架及桩功、品劲、发劲、步法的基础,否则只是拳路形式的组合。练习时要求以步带身、以身催臂、整体发劲,做到手到、步到、身法到、神意到。
枪是拳的延长,梁山文圣拳在枪法上讲究“三要”,即一要身势均匀,二要持枪端正,三要深沉不露。身势均匀,则无倾跌之虚;持枪端正,可免失手依斜之弊;深沉不露,则彼不能知虚实。持枪要稳而不死、活而不滑,扎枪要直出直入、迅速敏捷,整个过程要以神气为先、机势为次,体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动、动合于空。枪拳合一、刚柔相济方能圆转自如、出奇制胜。
在梁山,练习文圣拳的人中长寿者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的说法,因此人们又称文圣拳为“长寿拳”。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与其他武术拳种相比,文圣拳在注重强身健体功效的同时,更重视习练者内在的养气,主张“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练习文圣拳时要求周身放松、内心宁静,以柔顺的拳势配合神意的宁静,达到“无欲以观其妙”的境界。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到:“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身心并养、中正和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武学追求,正是文圣拳能使弱者强、强者仁、仁者寿的真谛。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文圣拳与其他武术项目一样都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但后杨楼人从未放弃,他们一直致力于梁山文圣拳的传承与保护,并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大力宣传、展示文圣拳功夫。2018年7月,梁山文圣拳传承保护中心组队参加第三届山东省武术精英大赛,比赛中展示了文圣拳传统套路头趟架、二趟架和传统器械功夫,取得了三金、五银、四铜的优异成绩,并获得优秀教练员及武德风尚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文圣拳传承保护中心到文圣拳研究会,从普查摸底、系统研究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文圣拳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与辛勤付出值得称赞。文圣拳的传承与保护之路还很长,但他们走得果敢坚定。在这坚实的步伐下,梁山文圣拳的发展之路一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附件:
梁山文圣拳采访提纲
1.作为梁山武术的代表,文圣拳已经在此传承发展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您认为文圣拳能扎根梁山、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文圣拳体现了梁山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2.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文圣拳的?吸引或者促使您练习文圣拳的原因是什么?
3.练习文圣拳最大的收获和感悟是什么?
4.在您看来文圣拳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其中蕴涵着怎么的武学精神?
5.请给我们系统介绍一下梁山文圣拳的拳路、特点等。
6.文圣拳又被称为“长寿拳”,您(李若现)出生中医世家,又是医院院长,从专业的角度您怎么看?
7.后杨楼是梁山文圣拳的传承和传播中心,您(杨尊行)是村主任,在您看来文圣拳对促进当地产业(专用车制造)发展是否有帮助?
8.您(杨奉柱)是梁山文圣拳传承保护中心的法人,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近年来大家为传承和保护文圣拳所做的事情,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